首页 > 中医养生 > 药材库 >红芪

红芪

(药用植物)

  红芪,中药名。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.-Mazz.的干燥根。分布于甘肃六盘山和南部的山地,四川西北部等地。具有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,生津养血,行滞通痹,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之功效。常用于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,中气下陷,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,表虚自汗,气虚水肿,内热消渴,血虚萎黄,半身不遂,痹痛麻木,痈疽难溃,久溃不敛。
中文学名
红芪 hongqi
别名
晋芪、独根、黑芪、真盘子
英文名
Hedysari Radix
来源
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.-Mazz.的根

形态特征

  多年生草本。主根粗大,外皮红棕色。奇数羽状复叶。总状花序腋生,具花20~25朵;苞片钻形;花萼斜钟形,最下面的1枚萼齿较其余4枚长1倍;花冠淡黄色,旗瓣窄倒卵形,翼瓣与旗瓣等长,耳与爪也近等长,龙骨瓣比旗瓣与翼瓣长。荚果有3~5荚节,荚节近圆形,边缘有窄翅,表面被贴伏短柔毛。花期6~8月,果期7~9月。

产地分布

  生于山地阳坡草地灌丛中。分布于宁夏、甘肃南部。

药材性状

  圆柱形,少有分枝,上端略粗。表面灰红棕色,有纵皱纹、横长皮孔及少数支根痕,外皮易脱落,脱落处淡黄色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并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棕色,射线放射状,形成层环浅棕色。气微,味微甜,嚼之有豆腥味。

性味归经

  性温,味甘。归肺经、脾经。

功效与作用

  补气固表、利尿托毒、排脓、敛疮生肌。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表止汗药。

临床应用

  用量9~30克,水煎服。用治气虚乏力、食少便溏、中气下陷、久泻脱肛、便血崩漏、表虚自汗、气虚水肿、痈疽难溃、血虚萎黄、内热消渴;慢性肾炎蛋白尿、糖尿病。

主要成分

  红芪含红芪多糖、多种氨基酸。另含21种无机元素。

使用禁忌

  尚不明确。
红芪图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