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中医养生 > 药材库 >沙棘

沙棘

(药用植物)

  沙棘(拉丁学名: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.)是一种落叶性灌木,其特性是耐旱、抗风沙,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,因此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。中国西北部大量种植沙棘,用于沙漠绿化。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,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。沙棘是植物和其果实的统称。植物沙棘为胡颓子科沙棘属,是一种落叶性灌木。国内分布于华北、西北、西南等地。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。沙棘的根、茎、叶、花、果,特别是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,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、医药、轻工、航天、农牧鱼业等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。沙棘果实入药具有止咳化痰、健胃消食、活血散瘀之功效。现代医学研究,沙棘可降低胆固醇,缓解心绞痛发作,还有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。
中文学名
沙棘 shaji
别名
酸棘、醋柳果、酸溜溜
别名
Hippophae Fructus
来源
胡颓子科植物沙棘Hippophae thamnoides L.的成熟果实

形态特征

  落叶灌木或乔木,高5~10米;具粗壮棘刺。枝幼时密被褐锈色鳞片。叶互生,线性或线状披针形,两端钝尖,下面密被淡白色鳞片;叶柄极短。花先叶开放,雌雄异株;短总状花序腋生于头年枝上;花小,淡黄色,雄花花被2裂,雄蕊4枚;雌花花被筒囊状,顶端2裂。果肉质花被筒包围,近球形,橙黄色。花期3~4月,果期9~10月。

产地分布

  生于山坡、沟谷、河岸、草原及半干旱沙丘上。主产于河北、河南、内蒙古等地。

药材性状

  类球形或扁球形,有的数个粘连,单个直径5~8毫米。表面橙黄色或棕红色,皱缩,基部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,顶端有残存花柱。果肉油润,质柔软。种子斜卵形,长约4毫米,宽约2毫米,表面褐色,有光泽,中间有1纵沟,种皮较硬,种仁乳白色,有油性。气微,味酸、涩。

性味归经

  性温,味酸、涩。归脾经、胃经、肺经、心经。

功效与作用

  祛痰止咳、消食化滞、活血散瘀。属消食药。

临床应用

  用量3~9克,水煎服。用治咳嗽痰多、消化不良、食积腹痛、瘀血经闭、跌打瘀肿。研究还证明,有消炎、抗放射损伤、抗肿瘤、抗衰老、抗风湿和抗病毒等作用。

主要成分

  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。主要有维生素、蛋白质、氨基酸、酰氨、黄酮类、糖类、有机酸、甾酸、脂肪酸、脂类和微量元素。具有降脂作用、止咳祛痰作用,能调整消化功能,促进溃疡愈合。

使用禁忌

  尚不明确。
沙棘图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