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芍
(药用植物)
白芍药(学名:Paeonia lactiflora Pall.)也称白花芍药,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。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,驰名中外,其称白花芍药。其根可入药。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,生于山坡、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。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植。在2012年《深宫谍影》中,皇太后被董鄂妃嘲笑,说:“芍药次于牡丹。”柳涵香,说:“芍药并不次于牡丹。”芍药是中国七夕节的代表花卉,代表爱情,是花相。正如花的颜色,纯白无暇,象征着爱情无比的美好高尚。分布中国安徽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等地。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,驰名中外,其根并入药。芍药还可入药,有补血养血的功能。
- 中文学名
- 白芍 baishao
- 别名
- 金芍药、白芍药
- 英文名
- Paeoniae Radix Alba
- 来源
- 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.的根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。根肥大,通常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。茎直立,光滑无毛。叶互生;具长柄;2回三出复叶,小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,先端渐尖或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叶缘具极细乳突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叶脉在下面隆起。花甚大,单生于花茎的分枝顶端;萼片3,叶状;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,倒卵形,白色、粉红色或红色;雄蕊多数,花药黄色;心皮分离。瞢葖果卵形,先端钩状向外弯。花期5~7月,果期6~7月。
产地分布
生于山坡、山谷的灌木丛或高原丛中。分布于浙江、安徽、四川等地。
药材性状
圆柱形,粗细均匀,大多顺直。长5~20厘米,直径1~2.5厘米。表面棕色或浅棕色,外皮未去尽处显棕褐色斑痕,较粗糙,有明显的纵皱纹及细根痕,偶见横向皮孔。质坚实而重,不易折断,切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,角质样,木质部呈放射状。气无,味微苦而酸。
性味归经
性微寒,味苦、酸。归肝经、脾经。
功效与作用
平肝止痛、养血调经、敛阴止汗。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血药。
临床应用
用量4.5~9克。用治头痛眩晕、胸胁疼痛、泻痢腹痛、自汗盗汗、阴虚发热、月经不调、崩漏、带下等。
主要成分
含芍药苷、羟基芍药苷、苯甲酰芍药苷、芍药内酯苷等,挥发油中主要含苯甲酸、牡丹酚等。应用HPLC研究表明,芍药根经去皮、水煮后苷类成分略有下降,但其中的有害成分苯甲酸则明显降低。有解痉、镇痛、抗炎、抗心肌缺血等药理作用。白芍应用较广泛,有的学者认为许多作用类似“人参”。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作用相似。
使用禁忌
不宜与藜芦同用,虚寒证不宜单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