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豆
(药用植物)
巴豆,(学名:Croton tiglium)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树的干燥成熟果实,其根及叶亦供药用。巴豆树为常绿乔木,高6~10米。中医药上以果实入药,性热,味辛,功能破积、逐水、涌吐痰涎,有助于治寒结便秘、腹水肿胀、寒邪食积所致的胸腹胀满急痛、大便不通、泄泻痢疾、水肿腹大、痰饮喘满、喉风喉痹、痈疽、恶疮疥癣。有小毒,须慎用。产于浙江南部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和云南等省区。
- 中文学名
- 巴豆 badou
- 别名
- 毒鱼子、巴仁、巴果、刚子、江子、老阳子、芒子、药子仁
- 英文名
- Crotonis Fructus
- 来源
- 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.的成熟果实
形态特征
常绿小乔木。树皮深灰色,平滑,幼枝绿色,被稀疏星状柔毛;老枝具不明显黄色细纵裂纹。叶互生,托叶早落;叶片卵形,顶端渐长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叶缘有疏浅细锯齿,两面均具稀疏星状毛,掌状3出脉,近叶柄两侧各有一无柄腺体。花小,单性,雌雄同株,顶生总状花序,花绿色,雄上雌下,花梗有星状毛;雄花萼片5深裂,花瓣5,反卷,内面密生绵状毛,雄蕊15~20枚,着生于花盘边缘;花盘腺体与萼片对生;雌花花萼5裂,花瓣5,有的无花瓣,花柱3,柱头深2裂。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,有3~4钝棱,密生星状毛。种子长卵形,淡褐色。花期3~6月,果期6~9月。
产地分布
生于山谷、林缘、溪旁或密林中。多为栽培。分布于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此外、浙江、江苏等地亦有栽培。
药材性状
卵圆形,一般具三棱,长1.8~2.2厘米,直径1.4~2厘米。表面灰黄色或稍深,粗糙,有纵线6条,顶端平截,基部有果梗痕。破开果壳,可见3室,每室含种子1粒。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,长1.2~1.5厘米,直径0.7~0.9厘米,表面棕色或灰棕色,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,另端有微凹的合点,其间有隆起的种脊;外种皮薄而脆,内种皮呈白色薄膜;种仁黄白色,油质。无臭,味辛辣。
性味归经
性热,味辛。有大毒。归胃经、大肠经。
功效与作用
外用蚀疮。属泻下药下属分类的峻下逐水药。
临床应用
外用适量,研末涂患处,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。用于恶疮疥癣、疣痣。
主要成分
种子含巴豆油,有毒。尚含巴豆醇的双酯化合物及疏水性三酯化合物,具刺激性和致癌活性。口服巴豆油1滴可致激烈腹泻。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流感杆菌等在体外均有一定抑制作用,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。
使用禁忌
孕妇禁用;不宜与牵牛子同用。